顺丰同城当日达多少钱(顺丰同城上市)

撰文/《财经天下》周刊作者 刘雪儿

编辑/ 陈芳

12月14日上午9点半,伴随一声清脆的铜锣声,顺丰同城正式登陆港交所,成为港股即时配送第一股。但上市首日,顺丰同城却遭遇破发的窘境,当日收盘每股报收14.9港元,跌9.26%,总市值139.1亿港元。

资本市场的表现并未影响到顺丰同城实控人顺丰控股董事长、总经理王卫的心情,他特意梳着小背头,戴着一贯的黑框眼镜,身着顺丰同城黑色打底的工装外套和淡蓝牛仔裤,在发言致辞中,不仅感谢了各级政府、客户及数十万骑手的付出,还强调“顺丰同城是顺丰集团的重要战略”。

顺丰同城CEO孙海金则显得更为谦逊,这个15年的顺丰老臣早年轮岗多个职位,直到2016年起开始负责同城业务后才逐渐走到台前。他对同城寄予更大希望,直言:“顺丰同城目前还是小学毕业,未来还有初中、高中、大学要走。”

熟悉王卫的人都知道,他早年排斥资本市场。而如今顺丰同城上市,是王卫继顺丰控股、顺丰房托、嘉里物流后迎来的第四个IPO,其间跨度只有5年。


顺丰同城上市,王卫第四个IPO惨遭破发


一年前就开上市冲锋会

顺丰同城的上市早有谋划。一名离职一年的顺丰同城某大区总经理告诉《财经天下》周刊,“去年我们就参加了高管上市冲锋活动,是同城高管内部的一个小活动,今年上市也是提前定好的。”

其实,同城业务在刚孵化时就比较独立。顺丰同城前中层袁海告诉《财经天下》周刊:“同城业务与顺丰主体的快递业务有明显区分,不属于快递那条业务线,相比几个新业务也比较独立,比如冷运及医药业务和供应链业务都偏行业解决方案,不属于单独序列的业务链条,而同城和快运业务、国际业务相比,也千差万别。所以同城业务有很清晰的定位,也为后来独立资本化留下口子。”

事实也证明,相对独立的顺丰同城在跑步上市。2016年内部孵化,2019年3月就独立运营。从成立到上市,只花了五年时间。袁海透露,开始内部做觉得步子慢,就向外吸纳人才,挖了很多百度外卖的技术团队,加上顺丰原来的营运团队,业务才快起来。

几位知情人士透露,跑起来的顺丰同城曾想走收购路线,比如收购以“一对一专人直送”著称的闪送,但被闪送创始人薛鹏拒绝,理由是想独立发展。

当然,顺丰同城也没太惦记闪送这块市场,而把更多注意力放在B端市场上。袁海透露,顺丰同城初创时,因为很多商家由于高费用不想用美团、饿了么配送,想用顺丰同城自配,此外顺丰还有不少KA大客户,比如百盛中国等就为初期的同城业务贡献了不少单子。


顺丰同城上市,王卫第四个IPO惨遭破发


面向B端的同城配送市场必须要有商流支撑,比如美团骑手不愁订单,蜂鸟则依靠饿了么,达达抱上京东到家的大腿,顺丰同城似乎有些尴尬。

集团层面的顺丰控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从招股书可看出,他们也在着力扭转局面。2019年前,顺丰同城的订单主要来自餐饮,但此后顺丰控股贡献的单量逐渐增多。从截至2021年5月的前五个月订单看,同城前五大客户中,第一名是贡献38.6%订单的顺丰控股,剩余四家餐饮公司共贡献22.5%的订单。

也难怪袁海感慨,现在闪送已经不是顺丰同城的完全对标物了,同城与达达比较相似,“二者的订单结构类型一样,都是集团主业和第三方贡献大头,但商流性质不同,达达主要是零售订单,我们更多是快递相关的单子。”

从排斥上市到四个IPO

与如今怀抱四个IPO形成较大反差的是,王卫曾经一度排斥上市,甚至直言“上市的好处无非是圈钱”。

在当年的认知里,王卫认为顺丰也缺钱,但不能为了钱而上市,他害怕上市后,企业会变成“一个赚钱的机器”,被每天的股价波动牵连,对企业的长期管理不利。

直到2021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,王卫依然对上市怀有疑虑,“我经常在问,我是不是应该不上市呢?”当时正值顺丰最惨财报发布,一季度亏损近10亿元,股价狂跌,外界质疑不断,王卫不得不在股东大会上道歉,并承诺“以后经营问题导致的亏损不会再出现第二次”。


顺丰同城上市,王卫第四个IPO惨遭破发


不过,王卫终究选择用脚投票,2017年2月顺丰控股上市。因为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初的四个月里,圆通、中通、申通、韵达先后上市,国内快递战终于集体上升到资本层面,王卫不得不应战。

“快递行业比较内卷,你不上市就没有资金做基础投入,其他家资本化后都在做前瞻性的布局,你不跟进未来就会被落下。”袁海透露。

同城业务也是如此,2020年顺丰控股财报中,同城业务贡献31.46亿元收入,占总收入比仅为2%,当集团还在为未来战略布局时,不如让潜力并不大的同城业务早点上市。

况且,顺丰同城还存在较大亏损。招股书显示,2018-2020年,顺丰同城分别亏损3.28亿元、4.69亿元、7.57亿元,合计亏损超过15亿元。

这与营收数据形成鲜明反差,2018年-2020年、2021年前五个月的营收分别是9.9亿元、21.0亿元、48.4亿元、30.4亿元,尤其近两年的同比增速都在100%以上。

如果结合订单数算出每单的平均收入,亏损的谜底也许解开了。2018-2020年、2021年前五个月的单笔订单收入分别是12.45元、9.99元、6.36元、2.85元,逐渐下降,可见顺丰同城当下的策略是烧钱抢市场。

未来顺丰同城盈利的希望依然渺茫。关键原因在于,在即时配送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,人力成本占比太高,从近三年看,人力外包成本及雇员福利开支占营业成本的比例都在97%以上,2020年该指标一度飙升到49.21亿元,甚至超过了当年营收48.45亿元。

顺丰同城的未来或许可以参考达达。达达2020年6月上市后一直未盈利,今年第三季度亏损5.4亿元,比上年同期扩大,2017年至今已累计亏损86亿元。

这么看来,让顺丰同城早点上市,“烫手山芋”自力更生,或许是王卫的真实目的。

(应人物要求,袁海为化名)

本文由《财经天下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,未经许可,任何渠道、平台请勿转载。违者必究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章由会员“王阳”发布如果文章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